啥?上海科研人员发明出了新冠假病毒?
16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进今年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发现这项“covid-19冠状病毒的假病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项目现身高校展区。原来,同济大学研发并提供了一种新冠假病毒细胞模型,其核心专利就在于改造假病毒的糖蛋白结构,形成简便高效且成本合理的疫苗保护力检测技术。
当前,世界上多国已经发现新冠病毒出现新的变异株,因此抗疫不仅需要全民接种,而且需要每年补接种针对新变异毒株的多价疫苗,这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长期需求。同时,如何评价疫苗接种后是否在人群中产生了足够的保护力,也是第三方检测机构正在开拓的一个长期市场。
记者了解到,假病毒其实利用了缺损型病毒基因组,其包含的结构基因可以被人为去除,或者受到调控而失去活性。这样的假病毒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病毒研究风险,也可用于筛选抗病毒药物、测定感染者体内中和抗体的效价、寻找新冠病毒表面抗原上中和抗体结合的表位,以及评价疫苗免疫的实际效果。
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人们可以观察到新冠病毒结构,它们身上的冠状棘突是病毒包膜表面的糖蛋白。而同济研究人员对病毒棘突蛋白进行编辑和改造,将其打上一种“绿色标记”,表达荧光蛋白和荧光素酶,成功组装出安全的假病毒。这样一来,假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系后,就会表达出荧光素酶。而当抗体能够阻断假病毒感染时,用酶标仪检测荧光素酶的表达,便可计算出接种疫苗后所产生抗体的中和力。
这项技术填补了生物医药行业内的空缺,目前已成功覆盖了新冠病毒在英国、南非、巴西等地首先发现并报告的变异毒株,具有高重复性和可靠性。这一方法适用于疫苗接种后和疫苗采购时的抽查检测,可以发展成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一项长期抽查检测项目。
当杨艳、谢歆在上海交通大医院临床工作时,她们与许多医护人员一样,感觉穿脱防护服、隔离衣甚至佩戴防护口罩,都不太方便,也不太舒服,甚至影响业务操作。就比如连体防护服鞋套部分的“脚底板”通常只是单层材料,不管你穿什么鞋,套上之后都容易与防护服的本体产生脱离感、滑动感,不那么服服帖帖。
于是,她们作为上海交大医学院护理学院研究者,基于实际使用需求对一次性医用防护服进行人性化的改良研发,与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纺织科学研究院服装研究所专业人员合作,为鞋套部分的里层和外层分别增加一层硅胶层,通过“鞋垫”提高了摩擦力和附着力,并且在“绑腿”部分增设了固定束带等。除了带与不带鞋套的防护服,这套一次性医用防护装备系列还有5个产品构成,包括:一次性医用套头式隔离衣、医用一次性胸挎包、一次性医用脚套、医用n95口罩、一次性医用防护帽。
“在防护级别较低的日常防疫工作中,身穿防护衣的护理人员往往是手机和本子没地方放,因为防护衣几乎都不设口袋。”杨艳、谢歆取出一个她们自己设计的一次性随身挎包,包袋主体材料就是用于手术器械等包装的无纺布,属于边角料再利用;而挎包的系带则可以经过消毒循环使用。据悉,这“七件套”自身防护解决方案均已申请专利。
作为全国技术贸易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展会,上交会4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规模与上届持平。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介绍,今年共有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24所高校参展上交会,高校展区共展出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科研成果。在战疫之年,从“测毒”到“防毒”,还有“杀毒”,都有新装备亮相。
在华东理工大学展台,airobot智能巡航紫外线消毒机器人正在“自行巡航”。这款机器人利用波长.7纳米的紫外灯光对室内空气进行辐照灭菌,同时拥有自主导航技术和手动操控技术,能够根据规划轨迹自行进行定点消毒或循环移动消毒,满足多房间、多空间和布局复杂的室内环境定时精准消毒要求,适用于医疗机构、洁净车间以及公共场所、家庭居室等不同场景。有意思的是,它在结束任务后,还能自动回程,完成充电续航,真正做到无人看管、照样干活。
另一类消杀装备则是嵌入式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技术人员打开一个看似普通的保温杯,取下外盖,触摸内盖,内盖竟然显现led屏字样,上面表明了当前水温达到90摄氏度,提示避免喝水烫伤。更神奇的是,单击盖上的按键,就能开启杀菌模式。原来,这种深紫外led杀菌消毒的系列产品,通过紫外线杀菌模组将紫外线波长控制在到纳米之间,同时结合智能控制系统等设计路径,将高品质深紫外led封装技术应用于净水器、保温杯、加湿器等需要健康安全保障的外周产品中。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