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常常唠叨你:“早点睡觉,11点前上床”、“按时吃饭,晚上6点最好”……多年后你才懂得,这一句句不经意的提醒,就是最科学的健康准则。
10月2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美国的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迈克尔·杨三人被授予该奖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受访专家
中医院院长唐旭东
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伍学焱
首都医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郭兮恒
医院遗传与基因组医学科主任祁鸣
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揭威
专家解读“生物钟”的秘密
人体有个“生物钟”,它控制着昼夜作息。这个概念人尽皆知,但它究竟如何控制?恐怕知者甚少。
长期以来,人们切身感受到,遵循人体节律,身心愉悦。如果违背则精神萎靡,甚至生病。
然而,真正从分子角度揭示生物节律的原理,是由这三位遗传学家的先驱性工作开始的。
所谓生物节律,是各种生物体内的诸多生理活动,因外部环境的节律变化(如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比如,昼夜更替、月圆月缺、四季轮回等,动物大迁移、花开花落等现象也是。
医院遗传与基因组医学科主任祁鸣说,人体的生物节律更是多种多样。
一昼夜中,人的体温、脉搏、血压、记忆力、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都在变化,有时还呈现周期性。
国外科学家类似研究不少,比如体力盛衰周期是23天,情绪波动周期是28天,智力波动周期是33天。
违反“生物钟”,身体遭殃
不按时吃饭
除了睡眠节律,消化生物钟也很重要。按时进餐,饮食有节,这里的“节”指有规律、有节制。
早上7点、中午12点、晚上6点是人体消化期,胃分泌酸和酶帮助消化。
如果这些时段不进餐,酶会加重消化和腐蚀,带来粘膜炎症甚至溃疡,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形成肥胖,增加患癌症和糖尿病几率。
违背体温健
顺时而动,最便宜的长寿方法
“生物节律”的研究提示人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按时吃饭,到点睡觉,非常重要。
由于每个人的生物钟是不一样的,不能强求每个人同时睡觉和起床,但可以遵循生物节律,合理安排每一天。
一份科学的作息时刻表,想要健康就最好这样安排生活:
1~3点
进入熟睡
这段时间是肝脏工作的旺盛时段,最好早早进入睡眠状态;避免情绪激动,睡前不要饮水过多,以免起夜影响休息。
5~7点
起床排尿
此时肾脏活动最强,早起排除宿尿,可使肾脏尽快开始一天的工作。
7~9点
吃早餐
此时胃肠活动比较活跃,不吃早餐伤胃,吃一些温热易消化的谷物,小米粥、燕麦片等。
9~10点
做重要工作
警觉性最高,注意力最集中,适合做最重要的工作。
12~13点
闭目养神
午饭后血液黏稠度增高,小睡片刻能缓解疲劳。
13~15点
做创意性工作
下午2点后,协调性、反应速度最好。
15~16点
适当放松
精力有所下降,久坐的人起身走走,喝点水、吃点零食。
17点
最适合运动
此时精力再次旺盛起来,锻炼效果最好,建议快走或者慢跑半小时。
18~19点
晚饭七八分饱
两餐间适量加餐,饭后适当散步。
21~23点
准备睡觉
21点后褪黑色素开始分泌,读读书或听音乐,放松身心,进入睡眠的准备状态。
而对于一些值夜班或跨时区工作的人,专家认为,这些人也没必要太担心。
因为人体有神奇的自我调节功能,做到良好睡眠或规律吃饭,就可对生物钟进行重新设定。
搭乘跨时区航班,乘务员通过调整供餐时间帮你调时差,该是睡觉时间,却给你来一份正餐。
跨国出差后,晒晒太阳,适当运动,可尽快调整好生物节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