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吴爷爷散步回家后,突感左胸前阵阵疼痛,并伴有胸闷气短,想到自己2年前急性心肌梗死的经历,吴爷爷立马联系家人,医院就医。
入院后,医生马上就安排了各种检查,其中心肌肌钙蛋白l无异常,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
然而,一向不吸烟不喝酒,也没有肝脏疾病的吴爷爷,这次却检查出了肝功能异常,检查报告上,谷丙转氨酶(ALT)U/L,谷草转氨酶(AST)ASTU/L,ALT、AST分别超过正常值上限的13倍、4倍,但是肝炎血清病毒学检查和腹部彩超检查都是正常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医生通过询问家属了解到,吴爷爷曾患有高血压病20余年,目前控制良好。
2年前,吴爷爷曾经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治疗,出院后,吴爷爷遵医嘱按规律服药,每天服用氯吡格雷片、瑞舒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一片。此前定期复查肝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根据吴爷爷的用药经历,和检查指标,医生认为,吴爷爷是药物因素引起的肝损伤,并且主要是因为服用瑞舒伐他汀引起的。
于是,吴爷爷入院后,医生停用了瑞舒伐他汀钙片,改成了小剂量的氟伐他汀片,并加用了异甘草酸镁注射液这一护肝药物静脉注射;7天后,复查肝功能显示ALT97U/L、AST22U/L;第10天,吴爷爷病情稳定后出院。
一、为什么说吴爷爷的肝功能异常是由于瑞舒伐他汀导致的呢?首先,吴爷爷没有肝病和酗酒史,而且在定期复查肝功能,肝炎血清病毒学检查、腹部彩超都是正常的,所以排除了肝脏疾病导致的肝损伤。
而且,他一直规律服用瑞舒伐他汀。他汀类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细胞代谢,吴爷爷80岁高龄,肝脏代谢能力比青壮年弱,他汀类药物就更容易在体内累积,加重肝脏负担,久而久之就容易引起肝脏功能的异常。
那么,医生为什么用氟他汀来替代呢?这是因为,瑞舒伐他汀本身为亲水性药物,相比于其他亲脂性他汀来说,容易被肝细胞利用,更易导致肝酶升高,所以医生改用对肝脏负担更小的氟他汀,也是出于对用药安全的考虑。就像病例中的吴爷爷,长时间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而大多副作用比较轻微,病程较短,停药后常常可以缓解。但如果对此坐视不理,则也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二、他汀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有哪些?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唯一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调脂药。它不仅可以用来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也可以用于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一些心脑血管病的常见药物之一。尽管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较高,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也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常见的的副作用包括肝损伤、肌毒性等。1.肝损伤
他汀类药物引发的肝损伤,表现是比较多样的,而且与其他肝胆疾病没有显著区别。有的患者只有在检查时才能发现肝功能异常,有的患者则表现出多种症状:其中食欲不振、尿黄、乏力是相对较多的表现,个别患者有发热、腹胀的表现。
但是,就像这个病例中的吴爷爷,本来是因为心绞痛入院,最后却检查出了肝功能异常。大多数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不太重视身体其他方面的变化,肝脏问题经常被掩盖,不容易发现,所以,要防范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