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5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正式批准诺诚健华公司研发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orelabrutinib)上市,用于治疗:(1)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人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2)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对于诺诚健华而言,奥布替尼的获批意义重大,这是该公司首款获批上市的创新药,标志着公司从临床开发全面进入商业化阶段。
这是NMPA批准的第10个原创国产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国内公司研发的第2个BTK抑制剂,也是全球上市的第5个BTK抑制剂。NMPA此前批准的激酶抑制剂分别为:1)埃克替尼(EGFR,);2)阿帕替尼(VEGFR,);3)安罗替尼(VEGFR/PDGFR/KIT,);4)吡咯替尼(HER2,);5)呋喹替尼(VEGFR,);6)泽布替尼(BTK,);7)甲磺酸氟马替尼(ABL,);8)甲磺酸阿美替尼(EGFR-TM,);9)恩莎替尼(ALK,)。而FDA目前共计批准了62个小分子激酶抑制剂。
BTK与肿瘤
Bruton酪氨酸激酶(BTK)由个氨基酸和5个结构域:Pleckstrinhomology(PH)结构域、Techomology(TH)结构域、SRChomology3(SH3)结构域、SH2结构域,以及从N端到C端的催化结构域组成。
BTK结构
BTK是一种连接BCR信号、Toll样受体(TLR)信号和趋化因子受体信号的关键分子。在抗原依赖性BCR信号中,BTK可被PI3K或SYK激活。PI3K产生一种激活下游通路的必需信使PIP3,其常与BTK的PH域结合,使SYK和LYN通过Y位点的完全转磷酸化激活BTK;在趋化因子受体信号转导中,在骨髓和生发中心高度表达的CXCL12,通过BTK与CXCR4连接的异源三聚体G蛋白亚基直接相互作用,与CXCR4结合,诱导BTK活化;在抗原非依赖性TLR信号中,大多数TLR招募MYD88以对TLR配体细菌脂多糖产生应答。BTK可直接与5种不同的分子相互作用,促进细胞增殖、抗体分泌、类开关重组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
BTK是一种经过验证的分子靶标,已经成功用于治疗多种B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包括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套细胞淋巴瘤和边缘区淋巴瘤等。
奥布替尼(orelabrutinib)
奥布替尼是诺诚建华自主研发的新型、强效BTK抑制剂。临床研究显示其具有更高的BTK选择性和将近%的BTK占有率。BTK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和细胞因子受体通路关键信号分子,在不同类型恶性血液病中广泛表达,参与B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过程。奥布替尼可抑制恶性B细胞在体内增殖和存活。
ASH大会上,诺诚健华公布了一项在80例难治或复发CLL/SLL中国患者中开展的II期(NCT)临床研究最新结果,经过至少12个周期治疗后,患者ORR达91.3%,其中有10%达到CR。经评估的12个月DOR达77.1%,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达81.1%,总生存率达86.3%。与其他BTK抑制剂相比,在相同的治疗周期内,奥布替尼显示出明显更高的CR率。
奥布替尼的结构
此外,奥布替尼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适应症也处于申报上市阶段,并于3月26日被CDE纳入优先审评。根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可知,奥布替尼还有8项适应症处于开发阶段。
其他上市及在研BTK抑制剂
此前有四款BTK抑制剂上市,分别是强生和艾伯维的伊布替尼(Ibrutinib)、阿斯利康阿卡替尼(Acalabrutinib)、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Zanubrutinib)以及小野制药和吉列德合作开发的Tirabrutinib;奥布替尼(orelabrutinib)是全球范围内第5个上市的BTK抑制剂。其中Tirabrutinib是全球第1款被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BTK抑制剂。
BTK抑制剂靶点发现和临床开发的关键里程碑
全球范围内的BTK抑制剂研发竞争异常激烈。根据医药魔方全球新药数据库显示,目前全球共有76款BTK抑制剂在研,除了血液系统肿瘤,治疗胰腺癌、多发性硬化症、肺癌、乳腺癌等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之中。
BTK抑制剂的市场
已上市的4位BTK抑制剂都将治疗和市场重心放在了血液肿瘤领域,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销售额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悬殊。率先上市的伊布替尼(ibrutinib)牢牢占据着BTK抑制剂销售额第一的宝座,截止年Q3,伊布替尼(ibrutinib)的年销售额达到了94.21亿美元,可能会在年突破亿美元大关。
据报道,强生/艾伯维联合开发的伊布替尼是全球和国内首个上市的BTK抑制剂,于年8月在中国获批,随后通过谈判进入年国家医保乙类目录,目前的中标价为.00元/mg/粒,CLL/SLL适应症年治疗费用为20.7万元。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于今年6月10日获NMPA批准上市,目前中标价为.6元/80mg/粒,CLL/SLL适应症年治疗费用为25.8万元。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第二个国产BTK抑制剂的上市,国内BTK抑制剂的治疗成本将进一步下降,而国产药物也必将分得一块诱人的蛋糕。
BTK抑制剂耐药
现有的BTK抑制剂(例如依鲁替尼和阿卡替尼)均为共价抑制剂,都通过共价结合的方式与BTK蛋白激酶域中的C不可逆结合,进而达到抑制BTK酶活性的目的。当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后,BTK上的氨基酸残基C可能发生突变(通常是突变为丝氨酸-),使得原抑制剂无法再与BTK形成共价键结合,对BTK的抑制活性大大减弱,进而导致人体对共价BTK抑制剂产生耐药性。
开发中的2款非共价可逆BTK抑制剂有望克服耐药,成为下一代BTK药物:
LOXO-:是一种非共价BTK抑制剂,不与C产生共价结合,因此C突变不会导致LOXO-的活性降低,可克服人体对共价BTK抑制剂的耐药性。LOXO-起初由英国一家名为RedxPharma的公司开发,原名RXC,后来该项目被美国LoxoOncology公司收购,更名为LOXO-,并于年被推入临床应用阶段。年礼来公司收购了LOXO-项目。
ARQ:也是非共价BTK抑制剂,能够同时靶向野生型和CS突变型BTK。ASH大会上公布的剂量递增I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65mg剂量治疗的伴CS突变的CLL患者中,89%达到PR,治疗难度较大的Richter’s转化患者中也有50%达到PR。
(根据公开资料综合整理)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