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指南报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氧头孢烯类、单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它们有本事让细菌失去细胞壁这把保护伞,但细菌为了躲避β内酰胺类药物的追杀,竟产生了β内酰胺酶这个金钟罩,进而产生耐药性。但人类的智慧没有止步,于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应运而生。
如今,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地位不断升高,临床中对其不断倚重,这种合剂已然成为临床治疗多种耐药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琳琅满目”,临床医生在治疗中如何选择呢?在此背景下,中华医学会于12月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布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共识首先介绍了主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其次对主要β-内酰胺酶的流行情况、监测以及耐药表型进行了说明,重点阐述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组成原则、特点以及在临床中如何应用。
为方便大家快速了解共识,医脉通指南君对共识部分要点整理如下,全文请见“阅读原文”。
共识部分要点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最常用的是Bush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头抱菌素酶和碳青霉烯酶等(表1);
临床上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主要有: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三者均含有β-内酞胺环结构,为不可逆竞争性抑制剂(表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合剂的基本组成原则: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基本吻合。
2)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组方后毒理学试验表明合剂与单药相比毒性未显著增加。
3)母体和酶抑制剂均需适当剂量。
目前我国临床应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主要为:
(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针剂5:1,口服4:1或2:1);
(2)替卡西林/克拉维酸(15:1);
(3)氨苄西林/舒巴坦(2:1);
(4)头孢哌酮/舒巴坦(2:1或1:1);
(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
此5种复合制剂相关数据见表2,抗菌作用见表3。
声明
共识全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医脉通,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参考文献: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华医学杂志.,95(48):-.
小编进入左下角“阅读原文“,指南全文在等你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