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
评价应用不同剂量范围巴曲酶(20BU、40BU、50BU)治疗不同程度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合理性,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基于循证医学方面的可靠参考。
研究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CNKI、VIP、WanFangData、CSCD及临床试验注册库。人工检索相关杂志、内部报告和会议论文,联系有关文献作者或专家获得未发表的文献质料。所有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年8月1日。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分析收集到的文献质量。采用ReviewsManager5.3对最后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
分析结果
1.40BU巴曲酶vs20BU巴曲酶治疗20d共纳入2篇文献(n=)。结果显示大剂量40BU巴曲酶组治疗后20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总显效率优于20BU巴曲酶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
2.40BU巴曲酶vs20BU巴曲酶治疗1周及2周共纳入2篇文献(n=)。结果显示大剂量40BU组治疗后1周及2周后ESS评分均优于20BU巴曲酶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
3.50BU巴曲酶vs20BU巴曲酶共纳入2篇文献(n=)。结果显示大剂量50BU巴曲酶组治疗后2周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常规巴曲酶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巴曲酶干预组8例皮下瘀斑,4例牙龈出血,4例镜下血尿,10例FIB<1.0g/L。
4.脑梗死50BU巴曲酶vs常规治疗共纳入2篇文献(n=)。结果显示在重型脑梗死治疗方面大剂量50BU巴曲酶组治疗后2周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常规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3例抽血部位凝血延迟。
5.急性进展型脑梗死20BU巴曲酶vs常规治疗共纳入3篇文献(n=)。结果显示急性进展性脑梗死20BU巴曲酶组治疗后2周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例手臂内瘀血斑,2例牙龈及口腔轻度出血。
6.发病24h内、24~48h、48~72h不同时间段使用巴曲酶vs常规治疗共纳入2篇文献(n=)。结果显示在脑梗死发病24h内、24~48h二个不同时间段巴曲酶治疗组的总显效率均优于常规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48~72h巴曲酶治疗组的总显效率优于常规治疗组,提示开始使用巴曲酶的时间越早,效果越显著。对照组出现1例皮疹。
讨论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巴曲酶可以在更宽泛的时间窗内应用从而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近期预后。
纳入文章
初步筛选出可能有关的RCT文献篇,其中英文12篇,中文篇。浏览标题及摘要后排除不相关文献篇,排除重复文献篇,剩余篇,其中英文2篇,中文篇。经进一步筛选排除非RCT及与联合用药文献篇,排除其他不确定剂量巴曲酶及其他类型脑卒中篇,剩余篇,其中英文1篇,中文篇。经过查看全文,排除结局指标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97篇,最终纳入17篇中文RCT文献[6-22]。共包括例患者,例巴曲酶干预组和例对照组。
原文作者:张彦朋1,2,马弯弯1,2,张艳丽1,2,曲丹丹1,2,富奇志1,2
1.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南洛阳;2.河南医院,河南洛阳
出处:中国临床研究年6月第30卷第6期
END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