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 酶适宜人群 > 抗菌药物酶抑制剂那些事儿

抗菌药物酶抑制剂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18-10-26 0:02:30   点击数:

我们先看一个病例。

男性患者,68岁,因「颅脑外伤、全身多处骨折」入住ICU,入院2周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血白细胞16.3*10^9/L,中性粒细胞92%,ALT42U/L,AST50U/L,肌酐umol/L,尿白细胞/ul,胸部CT示左肺炎症,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q8h静滴治疗3天,未见明显改善。

痰培养示鲍曼不动杆菌,尿培养示肠球菌,遂改为头孢哌酮/舒巴坦3gq8h静滴治疗5天,体温较前下降,波动于37.8-38.3℃,复查血白细胞12.1*10^9/L,中性粒细胞88%,肌酐umol/L,尿白细胞/ul,继予头孢哌酮/舒巴坦3gq8h静滴治疗。

以上病例的治疗措施中有什么错误及不足之处?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治疗过程中虽然都使用了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但是配伍的酶抑制剂却有所不同。这两组酶抑制剂难道是随便选择的吗?

实际上,临床上许多医生觉得酶抑制剂是比青霉素、头孢菌素高级,但是又比不上碳青霉烯的一类抗生素,这种认识是比较片面的,说明对酶抑制剂不够了解。

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目前国内有三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分别为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这三者与β-内酰胺酶的结合都是「自杀式」,即不可逆、竞争性的。酶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部位,使β-内酰胺酶失活的同时自身结构也被破坏,酶的活性不能恢复,就像一支「敢死队」,冲在抗菌战场的最前线。

克拉维酸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其抑酶作用较强,抗菌活性较弱,可抑制主要由肠杆菌科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也对部分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的KPC酶具有抑制作用。但其易诱导头孢菌素酶即AmpC酶的产生。克拉维酸基本不能透过血脑屏障,所以凡是含有克拉维酸的复合制剂不适宜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舒巴坦于年合成,是国内与β-内酰胺类药物配伍品种最多的酶抑制剂。其抑酶作用稍弱,抗菌活性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舒巴坦对不动杆菌有抗菌活性,对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及全耐药的不动杆菌感染时是重要的选择。目前舒巴坦用量我国推荐剂量是4g/天,国外推荐是6g/天,甚至是12g/天,分3-4次给药。可抑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对部分头孢菌素酶即AmpC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KPC酶没有作用。

他唑巴坦于年在舒巴坦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三氮唑环合成,其抗菌谱及抑酶谱与舒巴坦相似,但抗菌作用微弱,而抑酶作用较强。舒巴坦与他唑巴坦均可透过血脑屏障,故可用于中枢感染。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除舒巴坦对不动杆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外,其他两个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只有微弱的抗菌活性,其抗菌作用主要取决于其配伍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通过抑酶作用,保护配伍药物不被水解,恢复其抗菌活性,也算是间接扩大抗菌谱吧。

常见的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的药代动力参数如下:

从药代动力参数可以看出,酶抑制剂的半衰期均较短,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样,也需要多次给药;同时三种酶抑制剂均从肾脏清除,故肾衰患者需注意调整剂量。

经过以上的一点介绍,大家对酶抑制剂的认识有没有加深一些呢?对文章开头的病例的错误及不足可以解答了吗?如果想知道答案,或者想对酶抑制剂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更多精彩内容,敬请







































北京中科白疯癫医院
从事白癜风的临床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minqing.com/msyrq/4420.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