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都把玻尿酸溶解酶当成一种“后悔药”。
"玻尿酸打丑了,没关系,反正可以融掉~”
溶解酶确实在大家试错、求美的路上帮了很多忙,但现实中也给不少人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有多少人在打完溶解酶后出现了凹陷、垮脸等等一些情况!
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者对玻尿酸跃跃欲试,这期的内容认真看完,大家担心的,想知道的,基本都整理在这里了。
其实,溶解酶并没有大家表面看起来那么轻巧,溶解酶属于异体蛋白(异体蛋白:即非人体组成的外源蛋白)。
异体蛋白比较容易出现的状况就是会引起一定的过敏反应,所以一些敏感体质人群在注射溶解酶后会出现红肿反应,症状较轻的情况下我们会采取冰敷,可以缓解,但大家搜一下“溶解酶过敏”就会看到一些比较严重的新闻。
过敏体质的话,溶解酶注射前需要进行皮试。
那么在临床中我们的做法是:在没有非常必要情况下不轻易注射溶解酶。也就是说,玻尿酸填毁后,找到靠谱的医生,如果可以帮你在原有填毁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的话,可以不溶解,如果填毁的程度已经无能为力,这个时候再用溶解酶溶掉,但是对医生技术的要求很高。
溶解酶的技术要求
溶解酶的技术难度主要在于三个方面:浓度、层次和剂量。
首先,溶解酶在使用前要用生理盐水进行调配,这个过程完全是靠医生的经验来把控,浓度会直接影响溶解的效果。
另外,溶解酶一定要打在你之前填玻尿酸的同一个层次,根据玻尿酸的多少来控制好剂量,那么这就容易出现一个问题,经验差的医生找不准你之前填玻尿酸的层次,拿不准剂量,溶解的过程就会比较折腾,更容易出现凹陷、下垂、残留等等一些问题。
↑社媒上类似的贴子很多~
如果是经验丰富的医生,看一下、摸一下就能清楚判断玻尿酸的情况,加上熟练的浓度配比,会减少很多风险发生的可能。
所以对于医美,任何情况下都绕不开医生水平的问题。
下面解答一下很多人遇到的
“溶解酶后产生凹陷的情况”
原因:一个是玻尿酸溶掉后,你自己还不习惯这种视觉上的落差,另一个是因为我们皮肤组织中原本就存在玻尿酸,在溶解过程中,过量和注射层次有偏差的情况下,会将我们自身的玻尿酸给溶掉,也就产生了凹陷。
其实在临床中,经常还会遇到溶解酶溶不干净的情况。这里不得不说市面上一些廉价玻尿酸,杂质多,溶解酶也拿它没办法,如果是比较好的玻尿酸,比如乔雅登,溶解速度会比较快,短的半个小时,长的48小时(根据不同型号,溶解时间会有差异)。
所以一些比较个性的医生,其实很不喜欢做玻尿酸溶解这样的善后工作,因为劣质玻尿酸的处理真的很让人很抓狂,同时也影响医生后续调整的效果。
打完溶解酶,一般过多久可以再打玻尿酸?
如果注射位置不是溶解位置是没有影响的,如果要在溶掉的地方重新打,官方的建议是72小时后,一般我们会告知客户打完溶解酶后一周再预约,当然还要看具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