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证明应用干扰素-α(IFN-α)及核苷(酸)类似物(NUCs)等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抑制HBV、HCV的复制,在此基础上能有效减轻肝脏炎症坏死,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的发生,降低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率。因此,抗病毒治疗是乙、丙型肝炎抗炎保肝的基础。
总结近年来的大量临床经验,目前公认下列情况是应用抗炎保肝药物的指征:
①应用IFN-α抗病毒治疗时,如ALT显著增高(5-10倍正常值上限),或伴总胆红素增高;②应用IFN-α过程中ALT或AST继续上升者;③应用NUCs过程中少数ALT持久波动或ALT
复升者(除外耐药因素,必要时寻找其他病因,并作相应处置);
④暂不适宜应用IFN-α及核苷(酸)类似物的
慢性乙、丙型肝炎,或肝硬化代偿或失代偿
患者,以及ALT、AST异常者。
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结合经济状况适当选用。应用NUCs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ALT、AST轻度异常,不一定必须同时应用抗炎保肝药物,因为随着HBV复制的抑制,ALT、AST甚至GGT常常也会随之下降,乃至正常。
处于免疫耐受期血清转氨酶正常的HBV携带者,更不必应用抗炎保肝治疗,这样可及时发现患者ALT的变化,以便及早采用抗HBV治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更多人在看1.科学减脂不反弹,高脂人群好伙伴!
2.正确看待甲胎蛋白的检测结果
3.乙肝治疗复发=白治了?
4.肝病患者常吃香菇,竟然有这样的效果
5.肝病患者注意了!抗感冒药可能致肝损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