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最小结构单位是细胞,人体从头到脚的细胞加起来,总数约60-兆个。如此庞大的细胞群,可不是静止的,而是每时每刻都在“折(huo)腾(dong)”。细胞只有能够“折腾”,代谢活跃,才能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力。人体的每一个细胞内24小时都在连续不断地进行着各类生化反应,所以把人体比作一个巨大的“化学工厂”,一点儿不为过!
在人体这个巨大而精密的“化工厂”里进行的所有化学反应,都必须要有一类重要物质参与,那就是“酶”(当然,酶还需要助手,那就是我们常说的辅酶,例如B族维生素就是一大类非常重要的辅酶)。酶有多重要?简而言之,如果缺少了酶,这些化学反应就会进行得很慢或者干脆“歇工”停止。于是,有科学家这样表述酶的意义:“如果把人体比作灯泡,酶就如同电流。唯有通电后的灯泡才会亮,没有了酶,人体只不过是一只不会亮的灯泡而已。”
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内存在的酶有超过2万种。这些酶的来源,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人体自己合成的,可称之为体内酶;另一个是从外部通过食物获取,可称之为外源酶。
体内酶按照分工不同,主要分成两类:
消化酶代谢酶?消化酶负责食物的消化,特别是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重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代谢酶负责维持人体细胞的各项新陈代谢活动。我们每天会产生大约1-2兆个新细胞,同时还会有差不多相同数量的旧细胞死亡,在这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就是代谢酶。
?人体每天能够制造出的体内酶的总量是固定的,如果一种类型的酶合成多了,另外一类酶的数量就会减少。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内酶中消化酶的占比小于代谢酶的占比,且两者的比例需要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运行状态。
?如果由于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例如水污染、食品添加剂)或者饮食上的不良习惯(例如吃高糖食物、高脂食物、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等),引起消化酶消耗的增加,身体就会倾向于合成更多的消化酶,从而影响了代谢酶的合成数量,两者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长此以往,人体的健康状态也就不复存在。
人体通过食物获取的“外源酶”,基本上都是具有消化作用的食物酶。因此,不难理解,如果外源的酶摄取充足,就会节约身体内的消化酶,如此一来,身体就能够专心合成足够多的代谢酶,从而确保人体的各项新陈代谢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悲催地是,由于对“酶”缺少足够的认知,以及中餐的烹调方式、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我们很少能有机会从食物中获取到“外源酶”来节约身体内的消化酶。因为酶的特性之一是不耐热,当温度超过55度,酶就会遭到破坏而失活,所以无论是蒸出来的饭、还是炒煮出来的蔬菜、熬出来的汤或粥,其中的“酶”都已消失殆尽。
一方面是人体内的酶被肆意消耗,并且人体制造酶的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酶”的持有量在逐年减少;另一方面是因为饮食习惯和烹饪习惯导致我们很难直接获取到外源酶,体内酶难以获得食物酶的“加持”,难怪现代人即使是生活品质提高了、想吃啥就能吃啥了,却仍然难成百岁寿星,相反,却是很容易年纪轻轻就“亚健康”了!因为人体的衰老也好、亚健康也罢,都与体内“酶储量”的充足与否息息相关。
理解了“酶”的这些“困境”,我们在日常饮食中需要为自己做些什么呢?先设立一个小目标,在这个夏天从以下三点做起吧:
?尽量吃全食物,减少不必要的加工步骤。特别是蔬果,尽量凉拌生食、或者用食物料理机做成蔬果汁、蔬果昔。
?让饮食的颜色缤纷多样,每天吃够3种不同颜色的蔬果,每周吃够5种不同颜色的蔬果。
?尽量吃应季的新鲜蔬果。
图片来源网络
相关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