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抗生素为什么不好,遍布身体的小小细菌,如何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好?城市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让人们越来越肥胖,我们要做什么才能扭转不断上升的曲线?随着跨境医疗的逐渐兴起,它能给我们的医疗方式带来什么启示?读懂这些,让我们在城市里生活得更好。
“我们只有10%是人类”是近些年学术界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意思是每10个构成人体的细胞中,就有9个是搭便车的冒充者:细菌。你的身体不仅是由血和肉、肌肉和骨头、大脑和皮肤组成,还有遍布人体的细菌。我们的肠道如同长满珊瑚礁的崎岖海床,大约有种不同品种的细菌居住在长达1.5米的褶皱中。在人的一生中,曾经在体内居住过的细菌加起来和5头非洲象一样重。
针对人体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多,知识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累积,人体微生物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攻占了顶尖学术期刊《科学》《自然》《细胞》等杂志的无数版面。人们发现,这些小小的寄生者不仅是我们的好伙伴,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也和它们息息相关。科学家认为,肠道细菌能影响健康,导致肥胖、糖尿病、过敏等疾病,还会影响你的情绪和行为,就连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症也可能和细菌有关系。
《我们只有10%是人类》一书的扉页上印着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一句话:“科学的中心思想就是,从两个看似相当矛盾的看法中找到不可或缺的平衡点,接纳新思维,不管它们是多么离奇古怪或者违背直觉,然后无情地怀疑、审视所有的想法,不论新旧。这就是在荒谬中找到真理的方法。”
很多研究人员提醒人们善待自己的微生物好友。只是这些朋友究竟是谁?又该怎样对它们友好?科学家也给不出答案。他们可以确定的只有一件事:多数过胖的人肠道里的微生物多样性都相当匮乏。“人类的生态系统需要大量而且多样的菌种来维持健康,一旦微生物消失,这个系统就会失去平衡。增加肠道内菌群多样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饮食,只要食物种类多样且富含有食物纤维,就距离专业期刊里学者专家呼吁的‘对你的微生物朋友好一点’的诉求不远了。”
如果有天晚上你打开冰箱,你或许应该想到,你不是一个人吃饭,你体内的微生物也要吃得好一点。
自闭症也是研究的一个热点。数十年来,医生、家长和研究人员已经注意到,大约四分之三的自闭症患者同时伴有某些胃肠功能异常,如消化问题、食物过敏或麸质过敏。这一发现促使科学家们检验肠道微生物与自闭症之间的潜在联系,一些研究指出,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和正常兄弟姐妹之间肠道微生物菌群有差异。
其他实验也显示出类似的效果,关于焦虑和抑郁的研究特别多。例如,瑞士乳酸菌能减轻小鼠的焦虑行为,罗伊氏乳霜杆菌在小鼠身处逆境时,能够降低传染病发生的概率。还有报告指出,鼠李糖乳杆菌能够降低小鼠的强迫行为,比如埋弹珠。
为什么吃下活菌会让人感到愉快呢?这和一种调节情绪的化学物质血清素有关。这种神经递质主要存在于肠道内,负责让一切完好运作。当我们吃下活菌,可以增加血液中色氨酸的浓度,色氨酸会转变成血清素。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的色氨酸含量比普通人低,身体中的色氨酸如果耗尽,可能会让人感到短暂而彻底的沮丧。一个人血液中的色氨酸浓度较低,表示他的血清素也较少,有可能感到不快乐。
“因为血脑屏障的存在,过去我们总认为大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器官,不太受外界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发现肠道微生物可以影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这说明肠道微生物对大脑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谢鹏说。
就算我们知道某一种微生物和某一种特定的疾病有关,并不意味着答案或者治疗方式就是消灭那种微生物。事实上,这可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转而改变饮食或者抑制某种酶,可能要比直接攻击微生物来得有效。
微生物的发现之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擅长于发现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哪些微生物特别多,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些微生物的作为,也不知道它们彼此之间如何沟通,以及与我们的身体沟通。我们也还不知道如果干扰它们会发生哪些意料之外的结果,这些干扰的方式包括利用抗生素把坏细菌杀光,在饮食中加入新的微生物,和其他人以及动物一起居住,或是接触到新的环境。我们每天都在随意而且漫无目的地改变自己的微生物群。“在我们了解需要做哪些事情,才能让体内完整的微生物系统出现需要的效果时,关于菌群的科学将会展现出巨大的力量。”奈特说。
在和很多研究菌群的学者交流之后,艾伦娜总结了集中改变菌群有效的办法。一、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饮食:低脂、低糖、低盐和高纤维素。二、谨慎使用抗生素,保护体内的菌群不被打乱。三、自然分娩,母乳喂养,让宝宝获得一出生就应该拥有的菌群。四、对细菌放低戒心,大多数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微生物通常没有害处,还能帮助孩子建立体内的微生物多样性,培育幼儿的免疫系统。这些话听起来都是老生常谈,很多人不想听,希望有良药能解决问题,但食物、好习惯和正确的观念才是真正的良药。
“拥抱与我们一起走过数百万年的微生物,对于去接纳真实的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最终。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百分之百的人类。”艾伦娜在她文章的末尾写道。
选自《身体与城市:未来医学》曹玲
《MEMO:三联生活周刊的观察与态度》
藏书处:社科图书借阅室索书号:I/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